清朝十二位帝王中,要说治国功绩最显赫的,非康熙皇帝莫属。这位少年天子十六岁时就以过人的胆识智擒权臣鳌拜,随后又成功平定三藩叛乱。在东北边境,他指挥清军赢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重创来犯的沙俄军队,并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外交史上首份真正平等的国际条约。
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明君,按理说应该相当开明。许多以康熙为主角的影视作品,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也确实塑造了一个心系百姓、勤政爱民的仁君形象。在治国理政方面,康熙确实堪称典范,否则也不会开创出著名的康乾盛世。但这位明君有个鲜为人知的性格缺陷——生性多疑,这与他特殊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康熙幼年时,其父顺治帝因董鄂妃去世而一蹶不振,不仅荒废朝政,对年幼的玄烨也疏于关爱。从童年到登基,康熙一直依赖祖母孝庄太后的辅佐。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让他对身边大臣乃至亲信都充满戒心,唯独对孝庄太后深信不疑。这种多疑性格最终也影响了他对皇子们的态度,导致晚年爆发了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
康熙的多疑让身边侍从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真正应了伴君如伴虎的古语。据清宫档案记载,1698年秋,康熙率众前往木兰围场狩猎。尽兴而归后,兴致勃勃的康熙突然想下象棋解闷,便召来心腹大臣李光地对弈。深谙圣意的李光地故意放水,让皇帝赢得轻松愉快。
但连战连捷反而让康熙觉得索然无味,于是换人继续对弈。然而群臣们个个小心翼翼,无人敢赢皇帝一局。无奈之下,康熙开出重赏:凡能胜朕者,赏黄金百两,官升三级!这时,一位名叫那仁福的侍卫鼓起勇气应战。见是满族侍卫,康熙龙颜大悦,立即摆开棋局。
那仁福将皇帝的许诺当真,在棋盘上毫不相让,杀得康熙节节败退。眼看皇帝就要落败,在场官员无不冷汗涔涔,频频向那仁福使眼色。危急时刻,一名太监急中生智,禀报发现罕见白鹿。康熙闻讯立即离席,嘱咐那仁福原地等候。谁知狩猎归来后,康熙完全忘了这回事,直到半月后才想起此事。
当侍从找到那仁福时,发现这位忠心的侍卫仍保持着跪坐姿势,却已气绝多时。原来他以为这是皇帝对他的考验,至死不敢擅离。康熙得知后追悔莫及,痛心地说出君而无信,何以为君的自责之语,并厚赏那仁福家人,追封官职以表歉意。这个令人唏嘘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封建皇权下臣子的悲惨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