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世界单板滑雪界都在为2160度转体疯狂内卷时,苏翊鸣却用一次看似“倒退”的1980度转体,炸翻了整个雪圈。
2025年10月9日,他在瑞士萨斯费的雪场上划出一道惊人弧线,不是冲向更高的2160,而是在一次滑行中连续完成两个1980度转体,总旋转度数高达3960度。 这相当于在空中连续完成两个五周半旋转后,还要稳稳落地,紧接着再来一次。
国际雪联的专家们震惊了: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一场对人类平衡力、核心力量和空中感知的极限挑战。
就在几个月前,还有人质疑他“掉队”了,因为日本和意大利选手早已攻下2160的堡垒。 但苏翊鸣的回应干脆利落:“你们在拼单次极限,我改写比赛规则。”
“背靠背1980”,这个听起来像技术术语的词组,背后是苏约鸣在坡面障碍技巧赛道上的完美演绎。
具体来说,他要在连续两个跳台上,先完成一个反脚内转1980度空翻,紧接着在下一个跳台完成一个正脚内转1980度空翻。
单次1980度转体,即五周半旋转,本身已是极高难度,将两个方向相反、起跳方式不同的1980度转体无缝衔接,其难度远超单一的高转数动作。
想象一下,在完成第一次高速旋转并落地后,运动员几乎没有喘息时间,必须瞬间调整重心、姿态和速度,为第二次同样高难度的起跳和转体做准备。 这要求运动员具备极强的核心力量、身体控制能力、平衡感以及精准的空间感知能力。
运动医学专家指出,连续高速旋转会对人体的前庭系统造成巨大刺激,产生强烈眩晕感,在这种状态下还要精确控制身体完成技术动作,是对生理极限的严峻挑战。
苏翊鸣能完成这一壮举,并非一蹴而就。
他的滑雪之路充满传奇色彩。 2004年出生的他,4岁便开始接触滑雪。 早年还曾参与《智取威虎山》等影视作品拍摄,饰演“小栓子”。
2015年,他决定暂停演艺事业,专注于滑雪训练。 2018年,他通过跨界选材进入国家单板滑雪坡面障碍与大跳台集训队,师从日本教练佐藤康弘。
他的技术进步神速:2020年3月,他完成三周空翻转体1620度,成为首个完成该动作的中国运动员。
2021年1月2日,他完成中国单板史上首个反脚外转五周1800度动作。 同年10月28日,他在训练中成功完成内转1980度抓板动作,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首位完成该动作的男子运动员。
正是这次突破,为他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凭借1800动作夺得大跳台金牌、坡面障碍技巧银牌增添了关键信心,当时1800已是顶级难度。
冬奥会后,单板滑雪的难度竞争进入白热化。
日本选手荻原大翔在2022年完成了首个背向2160抓板动作,意大利选手扬·马泰奥利则在2024年12月的国际雪联世界杯中成为首位在大赛正赛落地2160的选手。 面对国际高手的步步紧逼,苏翊鸣也经历了起伏。
2024年12月,他在首钢滑雪大跳台的世界杯比赛中排名垫底,教练佐藤康弘透露其因肩膀受伤休息了一个月影响了状态。 苏翊鸣后来坦言,年少成名后一度感到迷失,“丢失了自己”。
但他没有沉沦。
2025年3月的世锦赛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中,他做出反脚1980动作,获得亚军,成为中国单板滑雪首位站上世锦赛领奖台的运动员。
2025年5月,他成功完成2160动作,正式加入“2160俱乐部”,当时他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这是送给21岁的自己的礼物,要“脚踏实地,不忘初心”。
“背靠背1980”的成功,因此被视为苏翊鸣技术和心理层面一次质的飞跃。
它不仅仅是一个动作的完成,更代表了一种技术发展思路的创新,在追求单一转体周数的“军备竞赛”之外,开辟了通过连续高难度动作组合提升整体技术价值和观赏性的新路径。 国际雪联官员评价此举是“整个单板滑雪运动的里程碑”。
目前,苏翊鸣正在瑞士萨斯费备战2025-2026赛季。
这个赛季对冰雪运动员至关重要,因为2026年米兰冬奥会将于2月举行。 国际雪联赛程显示,本赛季前四场单板滑雪世界杯赛事都设在中国,首场大跳台世界杯将于11月27日至29日在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举行,随后移师北京。
首场坡面障碍技巧世界杯则计划于2026年1月7日至10日在美国阿斯本举行。 在冬奥会资格体系中,坡面障碍技巧和大跳台项目共用一个参赛名额,这更凸显了苏翊鸣在这两个项目上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完成“背靠背1980”后,苏翊鸣在社交媒体上简单写道:“开心完成世界第一个背靠背1980”。 这句话背后,是无数次的起跳、旋转、摔倒和再起跳。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