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开拓者对勇士的季前赛,杨瀚森第一次踏上NBA球场。 21分钟,4分4篮板,最后6犯毕业。 这个20岁的青岛小伙,在赛后刷屏的数据背后,还带着一脸青涩和紧张。 但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场比赛播出前几小时,一段对话视频悄然上线:姚明和杨瀚森,两代中国篮球的巨人,在央视《体坛零距离》的镜头前,聊起了比篮球更棘手的问题——怎么在美国活下去。
姚明的答案让人意外:“有可能的话,去学学美国扑克牌怎么打,路上跟队友消遣消遣。
”姚明笑了:“玩啊! 我到现在还沉迷网络游戏呢! ”
杨瀚森抛给姚明的第一个问题就很实在:“刚进球队,怎么和教练队友建立信任? ”姚明重复了两遍同一句话:“认真做每一件事。 ”他晃着身子笑起来,“方法和国内没两样,无非把中文换成英文。 别过度担心,正常交流就行。
杨瀚森显然没被说服。 他紧接着追问文化差异这道坎——语言卡壳、饮食不惯、生活节奏全乱。 姚明这次没绕弯子:“让认真成为习惯,这是对自己负责,也能赢得好感。 ”然后突然拐到扑克牌上:“学学美国扑克玩法,路上打打牌,说不定有用。
”
这段对话发生在季前赛前,但巧合的是,就在节目片段播出的同一天,杨瀚森完成了NBA首秀。 开拓者最多领先勇士21分,却被对手第四节狂轰51分逆转。 杨瀚森在篮下显得无所适从,开拓者疯狂投三分,勇士则用快攻碾压,传统中锋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到极限。 主教练比卢普斯倒是很宽容:“这种比赛速度和他习惯的差距太大,紧张很正常。 我当年首秀比他还难看! ”
姚明自己也有过类似经历。 2002年他刚去火箭时,曾被马布里晃倒,也经历过沟通障碍。 但后来他不仅适应了,甚至能做出2米26中锋罕见的背后运球突破。 这次给杨瀚森的建议,更像是他当年摸索出的生存法则:用扑克牌和游戏打破隔阂,用认真态度赢得尊重。
姚明提到的扑克牌社交,暗合了跨文化适应的底层逻辑。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分析,留学生在海外融入的关键,往往不是宏大话题,而是共享兴趣这类“共同语言”。 有人通过摄影社结交朋友,有人靠家乡菜打开话题,而姚明直接瞄准了更本土化的扑克牌——这种看似随意的消遣,恰恰是更衣室文化的缩影。
杨瀚森提到PS5时,姚明的回应更鲜活:“我到现在还玩电子游戏! ”这种坦诚瞬间拉近了距离。 毕竟,新一代球员的社交方式早已升级,游戏机可能比扑克牌更直接。 但姚明没忘记补一句核心:“每个人玩的东西不同,互相交流才是关键。 ”
开拓者另一个新秀中锋克林根同样只拿4分,说明这不只是杨瀚森个人的问题。 NBA节奏对传统内线越来越不友好,但比卢普斯愿意给21分钟出场时间,已经传递了耐心。 姚明在节目里也强调:“我希望他们尽快适应,这代表中国篮球整体在适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