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动画电影《哪吒2》引领春节档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便急需一剂强心针。作为年度票房的关键部分,暑期档的票房表现将直接影响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成绩。随着越来越多影片宣布定档,观众对今年暑期档的期待值迅速飙升。就在大家热议哪部影片有望成为黑马之时,布拉德·皮特主演的《F1:狂飙飞车》(以下简称《F1》)凭借口碑的良好反响,率先脱颖而出。截至目前,这部影片在豆瓣上的评分已经从8.5涨至8.6,口碑效应或将进一步推动票房的增长。
众所周知,赛车运动虽然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但赛车题材电影的票房表现却一直不温不火。除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霹雳神风》和《极速狂飙》,进入21世纪后表现较好的赛车电影,如《极速风流》全球票房为9800万美元,《GT赛车:极速狂飙》刚过1亿美元大关,而《极速车王》止步于2.24亿美元。尽管如此,随着电影制作技术的不断进步,赛车电影已逐渐成为片方青睐的热门题材。《F1》不仅保留了经典叙事框架,还通过尖端技术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
影片的奇观性恰恰体现在将“视觉快感”作为主导,使得所有元素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F1》突破了传统赛车电影对速度感的单纯追求,转而通过细节的真实呈现和沉浸式的主观视角重新定义了速度的体验。
技术,毫无疑问是《F1》成功构建观众速度体验的基石。这部影片的导演科辛斯基,曾执导过《创:战纪》《遗落战境》和《壮志凌云2》,他擅长将实拍与先进科技结合,创造出震撼的视觉效果。在以往的赛车电影中,如《极速风流》《极速车王》和《GT赛车:极速狂飙》,所呈现的速度奇观主要来自观众的经验,通常通过多机位拍摄、动静对比、优秀音效,甚至依赖游戏引擎渲染来营造速度的冲击。而在《F1》中,导演聘请了F1传奇车手汉密尔顿作为技术顾问与执行制片,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比赛中的技术细节。此外,影片还在2023至2024年间,选择在银石、蒙扎等F1赛道上,实地架设IMAX摄影机拍摄。这与《GT赛车:极速狂飙》依赖游戏引擎的方式完全不同。《F1》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精准地还原了赛车、车手以及赛道的细节。例如,陀螺仪稳定器固定在赛车上,以120帧的频率捕捉每小时200公里速度下的轮胎摩擦细节,IMAX规格的微型无线旋转镜头系统让镜头在比赛过程中进行360度旋转,展现扑面而来的气流、轮胎的磨损等细节。影片与以往赛车电影最大的区别还在于它为观众呈现了赛车内车手的第一视角,利用ARRI ALEXA Mini LF摄影机,成功重现了车手的眩晕感。对于观众来说,这种极致的速度体验正是《F1》成功的核心所在,也是它与其他同类影片的最大区别。影片中的奇观不再是空想的构建,而是对现实细节的放大和重写。这种对真实感的极致追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感,体现了数字时代“吸引力电影”对观众感官体验的重视。
《F1》通过极致还原真实的赛车环境,营造了无与伦比的速度感和沉浸感,旨在吸引观众重回影院。这种沉浸感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利用细致的围观视角、主观镜头以及360度全景拍摄,前所未有地模拟了车手的身体感受和驾驶舱内的物理环境;其次,影片采用IMAX技术为影片定制声混,配合12声道扬声器和激光定位系统,使得引擎轰鸣、排气爆炸、轮胎与碎石碰撞的声音层次分明,与汉斯·季默的配乐交织在一起,既唤起了观众的怀旧情感,也精准地传递了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在影院声场中的环绕体验,极大地强化了观众的身体感官。
科辛斯基带领的摄影团队通过精心设计的拍摄方案,使场景与演员的动作融为一体,能够实时捕捉到比赛中车手握住方向盘时的振动,视角切换等细节。这种对比赛细节和车手主观视角的呈现,让人不禁想起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咖啡馆放映《火车进站》时带给观众的震撼。尽管这并不是“吸引力电影”中的反叙事,它却打开了观众沉浸式体验的新通道,呈现了一种既复古又崭新的观影方式。
与影片出色的视觉特效相比,《F1》的叙事可谓是众说纷纭的焦点。影片讲述了F1赛场上的天才新星桑尼·海耶斯,在一次赛场意外中断送了职业生涯,陷入低谷。30年后,面临破产的F1车队老板鲁本·塞万提斯说服桑尼重返赛场,桑尼与车队新秀乔舒亚·皮尔斯一同奋斗,最终重回世界顶尖车手行列的故事。
从表面上看,影片采用了赛车电影中常见的“双雄叙事”模式,但其内核却有所不同。影片并不像《极速风流》中亨特与劳达的“对立型双雄”,也不像《极速车王》中的“合作型双雄”,而是通过桑尼的“自我救赎”来推动故事发展。在片中,桑尼并不只是和乔舒亚共同奋斗,更多的是他对自我过去的反思与超越。影片并没有落入“年老车手辅佐年轻车手”的老套结局,反而让桑尼最终夺冠。影片的结尾,桑尼所追求的已不仅仅是胜利,而是作为赛车手与赛车融为一体,进入“心流”状态的极致体验。这与《极速风流》中劳达第一人称叙事的怀旧情感以及《极速车王》中肯的悲剧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影片的结尾,更像是桑尼通过弥补年轻时的遗憾,达到了自我救赎。
尽管《F1》的叙事结构被认为有些陈旧,但它在传统模式中进行了一些巧妙的变奏与深度挖掘。影片的真正魅力不在于剧情,而是影像带来的震撼视觉效果和沉浸体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流畅的叙事、自然的节奏和充沛的情感已经足够完成其任务。围绕《F1》的各种争议,反映出电影依旧是工业美学的产物,视觉感官体验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好莱坞在顶尖科技方面的投入和完善,以及高效的电影工业化流程,是支撑影片在全球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无论观众如何评价,无法否认的是,《F1》所实现的技术突破和感官新境界,正是电影百年进化与创新的源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