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有一个高回答问题,那就是学围棋真的能让人修身养性吗?
在这个超140万浏览的问题里,人们展开了激烈的争锋,有人说自己学围棋之后变得温文尔雅了,为人处世都更豁达了;
也有人说围棋就是胜负的世界,顶尖棋手都是对胜利有着极度渴望的人,强烈的胜负师让这些棋手为了胜负可以付出一切,远远谈不上修身养性。
但其实,这两点并不冲突,对于孩子们来说,基于不同目的学习围棋,完全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于性格比较内敛懦弱的孩子,学围棋可以激发他们对于胜利、对于竞争的渴望,对于那些天性活泼好动的孩子来说,围棋也能某种程度上安抚他们的精神,实现人格的内敛。
一切还要看人们该如何利用它。
PART 02
萌宠养成指南
01 围棋是如何帮孩子“修身养性”的
在所有的游戏行为中,围棋是单次行动时间花费最长的游戏之一,即便现代围棋已经大大压缩了行棋的时间,但一盘完整的对局,时间也在2小时以上,非常考验人的耐心与专注力。
即便时间已经缩短了很多,但围棋对人的耐心和专注力考验依旧是非常大的
而在对弈的过程中,孩子们所经历的,正是一整个修身养性的过程。
经常下棋的孩子可能会发现,在围棋中,越是急于求成想要进攻的人,往往得不到很好的结果。有些孩子在已经拥有很大优势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强烈的进攻欲望,最后反而被对手抓住机会,一招翻盘,从而输掉了棋局。
这其实就是围棋对孩子们内心心性的磨炼的具象化体现。
除了时间和胜负对于孩子心性的磨炼之外,在练习围棋的过程中,围棋也会通过残酷的胜负,让孩子们领略到各种道理。
在这方面,可以引用的案例有很多:
比如不要下随手棋——让孩子们养成了处处谨慎的习惯;
外势不围空——让孩子们知晓战略上的优势非常重要;
实地与外势的取舍——让孩子们渐渐学会取舍……
从刚开始的子贴着子行棋,到后面的小飞、立二甚至是脱先,孩子们在使用技巧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了很多处事的方法,通过这些学习,孩子们即便棋力不高,也可以领略很多人生中的实用道理。
除了通过胜负引导孩子们学会为人处世外,围棋在中华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礼仪规矩,比如拱手揖礼、长者执猜、敬手右上、正襟危坐等等,通过这些规矩,也更能让孩子们体会围棋文化的底蕴,让孩子们通过围棋,成为一个更加知书达理、有气质的人。
长者执猜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围棋对人的规训从来都不是直观的、表象化的,而是通过一局局的棋,让人们渐渐体悟到其中真意,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之间完成转换。
最后,围棋作为一个交友手段,能很轻松地与圈内水平相当的人成为朋友,在聂道有不少老师都有志同道合的棋友,在闲暇时光小聚,以棋会友,体会古人曲水流觞的意境,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让人心旷神怡的事情。
以棋会友,乐趣无穷
对于想要让孩子们通过围棋变得更好的家长们来说,让孩子保持学围棋的兴趣,即便不在意胜负,也要培养他对于围棋的喜爱,通过长久的练习,孩子们的心性和举止定会有所改变。
以兴趣为引,是通过围棋修身养性的最好方法。
PART 02
萌宠养成指南
02 胜负,现代围棋的终极追求
当然,修身养性这一点,其实还是有着其局限性,那是因为一旦你将围棋当作一项事业或是职业,那么围棋更多的是体现在人们对于胜负的追求之上,也就很难再兼顾修身养性了。
围棋的规则是1对1,也就是胜负均由棋手自己承担,而想要取得成绩,就意味着要战胜每一个与你相遇的对手,这之中没有团队合作、更没有后备支援,有的只是赛场上的自己,以及对于胜利的渴望。而在强烈的渴望之下,棋手们也就很难再专注到棋局以外的事物上了。
这点在众多职业棋手的对局中屡见不鲜,比如在柯洁与AlphaGo的对局当中,由于局势艰难柯洁竟中途留下眼泪,又比如棋手赵治勋,即便出了车祸,坐着轮椅也要去打比赛,这些都说明了棋手们对于胜负的重视。
棋圣聂卫平曾说:
“无法讲胜负了,就讲道。围棋是胜负的艺术,不能赢棋,就没有艺术。当年的秀伯赴死局、因彻吐血局、幻庵因硕冒死挟持小舟到中国学弈之类,难道都是为了‘道’?”
对于从中日围棋擂台赛一路走来的棋手们来说,围棋的“道”就是求胜之道
对高段位棋手和职业棋手们来说,围棋的目的就是求胜。在这项人类智慧的巅峰对决中,只有倾尽全力才可能取得成绩,这也就要求棋手们必须看重胜负,将胜负摆在所有事物之前。
对于孩子们来说,到达高段位时,求胜之心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东西,老师们在面对段位学生时,不怕他们因为输棋而难过,相反,害怕的正是孩子已经输到麻木,输到“无所谓”,因为对于棋手来说,棋的内容有问题可以纠正,但心气丢失了想要再培养难度就很高了。
所以,利用围棋修身养性,其实还要看你对它的态度,如果你将围棋当作爱好、或者是一个学习、对弈的过程,那么它一定能在过程中逐渐使你的心性成熟,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