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军到八路军,再到解放军、志愿军,人民军队都始终保持着一个信条:优待俘虏。
尽管对方是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敌人,可当他们放下武器,缴械投降的那一刻,他们就不再是令人深恶痛绝的歹人,纵使对他们又再多的怒,再多的恨,也不能随意发泄出来。
中国军队的优良传统,人尽皆知。
好比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藏字419部队俘虏了数千名印军,却并未对其拳脚相加,而是遵守国际条约平等对待,战事结束后,还一一将其遣返。
(一)、东出国门,奋勇杀敌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奔赴朝鲜半岛,与所谓的“联合国军”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
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没有自己的军工体系,使用的武器要么是靠其它国家的援助,要么是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缴获而来;要么是自己制造的较为初级的热武器。
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号称“万国牌”。
而“联合国军”则截然不同,他们有坦克、飞机,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先进武器。
靠着它们,“联合国军”给志愿军造成了极大的伤亡。
志愿军以死相搏,誓死反抗,数次以弱胜强,打赢了如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等诸多硬仗,也涌现出了很多像杨根思、黄继光这般战斗英雄。
志愿军意志坚定,宁死不降,所以“联合国军”俘虏的中国人寥寥无几。
至于“联合国军”,他们没有信仰,也不注重军人荣誉,故而被俘虏乃时有发生。
1950年11月7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正式打响。
此前麦克阿瑟叫嚣称:“在圣诞节之前结束朝鲜战争”,态度异常狂妄。
志愿军遂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诱敌深入,令“联合国军”进入嘉山、龙山洞至德川、宁远,而后对其发起痛击。
霍华德G·亚当斯作为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兵,是美国军队非常稀缺的人才。
于是,再三征召霍华德G·亚当斯二次入伍,他迫于生计和重重压力,选择跟着大部队,踏上了这条歧途。
这场第二次战役,霍华德G·亚当斯赫然在列,正是“联合国军”的一员。
彼时的霍华德正在宁远一带驻防,志愿军在25日黄昏发动了总攻。
志愿军战士如洪水一般,铺天盖地的向“联合国军”阵营冲去。
尽管他们装备精良,可还是被这排山倒海般的阵势怔住。
霍华德和战友们拼了命地奔逃,可他们已经穷途末路,又不熟悉当地的地形,很快被志愿军抓住。
霍华德和20多名“联合国军”士兵举手抱头,蹲在那里。
他总在不经意间向俘虏他的军队窥探,只见这些人个个目光坚毅,声音嘹亮清脆。
尽管残破的衣服上满是污浊,却仍旧掩盖不住他们的精神矍铄。
(二)、待遇优渥,深受感染
霍华德和战友们面露难色,他并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
志愿军没有殴打,也没有呵斥,而是将他们交给了朝鲜人民军。
毕竟这是在朝鲜的国土,而且志愿军也有新的任务需要去执行,根本没有空余的精力来照顾这些俘虏。
人民军接手俘虏后,用枪托挨个把这些人打倒在地,接着又开始对他们拳打脚踢。
不一会,霍华德就已经鼻青脸肿,额头上还在止不住地冒血。
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若不是“联合国军”的介入,朝鲜半岛早已回归一统。
现在美军不仅越过了三八线,还要将朝鲜的领土,也悉数侵占,这股怒气自然需要宣泄。
本以为一番毒打过后,人民军就能将自己放过。
然而,霍华德他们却被要求跪下,又被用枪顶住了脑门,仿佛在下一秒,他们就会遭到处决。
值此危难之际,霍华德紧张万分,在这寒冬腊月里,他的脸上尽是豆大的汗珠。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名志愿军小战士突然大声喝了一句,阻止朝鲜士兵杀战俘。
在霍华德的回忆里,这名战士也就是十七八岁的样子,青春洋溢。
尽管只有他自己,可人民军还是停止了接下来的动作。
霍华德看着那名志愿军小战士在和人民军交谈,不一会,自己就被允许站了起来。
霍华德多年以后回忆起此事,忍不住感叹道:“他就是上帝派来的天使。”
其实,哪有什么天使,优待俘虏,是我军的光荣传统而已。
自此开始,霍华德对志愿军好感备至。
不久以后,他和战友温纳瑞斯等,就被送到了战俘营。
霍华德回忆道:“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好意,他们给我们新鲜的食品,给我们御寒的棉衣,我们住的地方,炉火烧得旺旺的,有俱乐部,有图书馆,生了病就会及时得到医治”。
被关战俘营后,霍华德丝毫没有认为自己遭受到了禁锢,他衣食无忧,闲暇时还可以看书、战友们打扑克。
在这里,他也被允许做弥撒,唱宗教歌曲。
在这一过程中,他与志愿军缔结了深厚的情谊。
霍华德说道:“我真想一辈子就在这里待下去。”
霍华德被志愿军的战俘政策所感动,也被战俘营中的氛围所吸引,他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爱上了中国人。
在朝鲜战争结束前夕,霍华德正式向中国提出申请,希望能够去往中国生活。
志愿军思量一番,又和上级领导做了请示,最终同意了霍华德的请求。
因此,他没有和大多数战友一样再度返回故乡,而是跟着志愿军来到了中国。
与他同来的,还有战友温纳瑞斯。
霍华德被安置在了济南生活,他在山东造纸厂工作时,与济南姑娘辛丽华结识,不久后的1956年,两人正式结为连理。
两人婚后的生活非常幸福,还生了一个女儿。
国家又批准霍华德前往中山大学学习,毕业后,霍华德忘不了妻女,又返回了造纸厂。
在那个年代,霍华德是非常稀缺的人才。
他凭借自己的一口流利英语,顺利进入山东医科大学当上了外语老师。
至于他的战友温纳瑞斯,则成了山东大学的英语教授。
当年李奇微污蔑中国志愿军虐待战俘如何如何,而霍华德与温纳瑞斯用实际行动,戳破了他的谎言。
如果志愿军真的有那么不堪,霍华德他们又怎么会放弃回国的机会?
如果中国真的有那么不堪,又怎么会允许他们当大学老师?
尽管现在的霍华德已经退休,可他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增强中美友谊,消除美国人对我们的偏见。
千禧年,他回国探亲,骄傲地向同胞们展示中国的一切。
如今,这个老人还时常辅导学生们英语。
如他所言:“只要我一息尚存,就要投入全部的精力,为中、美两国人民万古长青的友谊铺路搭桥。”
(三)、清者自清,宽则得众
当年的“联合国军”,大多数都不知道志愿军的优待俘虏政策。
在被俘后,他们第一时间表现出来的是恐惧与迷茫,大家都和最初的霍华德一样,认为自己可能濒临死亡。
狄克生与霍华德一样,都是亲身参与了二战的老兵,而后又应征上了朝鲜战场。
当初他被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事是自杀。
原来,他在1941年于东南亚被日军所俘虏,接着又被送到了奥丹奈尔集中营。
那是一段痛苦的回忆,也是一个如阿鼻地狱般令人窒息的魔地。
在那里,日本人不会给他充足的食物和水,他们几十个人住在一张大通铺上。
房间里潮湿阴暗,时常透雨漏风,很多人都因此患上了疾病。
即使得病,日本人也不会予以救治,而是直接将他们枪毙。
日本人为了防止他们逃跑,将每10个战俘组成一组,若是有一人萌生逃意,其它人都会被枪杀。
在那里遭受了两年的虐待后,狄克生又被送到了新泻煤矿。
他在暗无天日的矿井下,每天都至少要工作14个小时。
没有人敢向日军说不,因为只要流露出一丝反抗的眼神,他们的刺刀就会马上穿过自己的胸膛。
有了这段惨痛的记忆,使得狄克生对受俘一事,心惊胆战。
正在他犹豫是否了结自己生命之际,志愿军用英语说道:“别怕,放下武器,我们优待俘虏。”
狄克生选择了相信志愿军,而志愿军也没有食言。
狄克生说:“在战俘营里,我们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人道主义。我们有属于自己的自由,也没有人对我们打骂。联合国军明明知道这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小山村,关押着自己的同胞,却还是经常派飞机袭扰。”
当然,能证明志愿军优待俘虏的,不仅仅是这些被俘士兵的口述,还有照片为证。
弗兰克·诺尔,记录下了战俘营里很多载歌载舞的照片,画面中的俘虏们仿佛不是在战俘营,而是在“度假”。
凭借着这些照片,他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也让他名声大噪。
有很多人颠倒是非,倒打一耙,污蔑志愿军虐待俘虏。
可事实胜于雄辩,在这些证据面前,他们也只能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