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视界说Talk
编辑|视界说Talk
前言
叶子戏,也叫“斗叶子”、“叶子格”,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古老游戏,和现在流行的纸牌差不多,根据研究,它应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扑克牌。
苏鹗
撰的
《同昌公主传》
中对“叶子戏”的描写更为详尽:
“韦氏诸宗好为叶子戏,夜则公主以红琉璃盘,盛夜光珠,令僧祁捧于堂中,则光明如昼焉。”
公主最喜欢的就是叶子戏,日夜不停,尤其是晚上,她还让人拿着夜明珠做照明,可见叶子戏在朝堂上的地位。
大概在13世纪,叶子戏被引入欧洲
,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将各国的不同类型的纸牌游戏融合在一起,
最终发展成为了现在的扑克。
叶子戏的变迁
叶子戏诞生于唐代后期
,贺州
李邰
撰
“叶子格”
。
《世物纪源》
中有记载:
“唐李邰出任贺州刺史,和妓人叶茂莲在江中慢行,因撰骰子选,谓之叶子戏”
宋朝
欧阳修
在
《归田录·卷二》
中也写到:
“叶子格者,自唐中世以后有之……唐世士人宴聚,盛行叶子格,五代、国初犹然,后渐废不传。”
《渑水燕谈录·杂录》
中也有宋代
王辟之
的记载:
“唐太宗问一行世数。禅师制叶子格进之。‘叶子’言二十世李也。当时士大夫宴集皆为之。”
叶子戏诞生之后,便广泛地传播于士族之中,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人们在工作之余,茶余饭后,都喜欢玩儿上两把。
叶子戏的特色是繁简多样、多变、通俗易懂、一目了然,适合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娱乐活动,还能开展智力竞赛、赌博游戏,以此来打发时间。
自叶子戏诞生以来,这种娱乐方式
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叶子戏”起源于唐朝后期,至宋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朝廷里的人都很喜爱它。
宋太祖赵匡胤最爱的就是叶子戏,而且最擅长玩儿叶子戏。赵匡胤经常和宫里的人在皇宫里玩儿叶子戏,他废寝忘食,乐此不疲。他还专门画了一幅“叶子戏”的夜景,让宫女们用来消磨夜晚的时光。
明朝
《农田馀话》
中有所描述:
“今之叶子戏、消夜图,相传始于宋太祖,令后宫人习之以消夜。”
宋朝
吴处厚
在
《青箱杂记》
中写道,北宋文人
杨大年
最喜欢的就是叶子戏,有一次,他和几个好友在一起玩叶子戏,玩得不亦乐乎,突然来了一位客人,知道杨大年性格的弟子不敢上前,直到他们玩够了,这才上前禀告。
叶子戏的流传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中原的汉族,更广泛的传播到北方的广大地区。
辽宫的妃嫔和宫女,都很喜欢叶子戏。
《辽史》
中记载,辽穆宗酷爱“叶子戏”,不仅与后妃、宫女们嬉戏,还与文武百官们一起玩耍。
根据历史记载,穆宗十九年的正月初一,穆宗在皇宫中设宴,跳过礼拜环节,直接在酒足饭饱之后,与大臣们一起打牌。辽代宫中的宫女也对叶子戏十分痴迷。
“脱却鸾铧换风鞋,深宫女伴笑相偕。闲铺叶格花间戏,输去同心七宝钗”
可见,
在唐朝中后期,叶子戏盛行,在人们聚餐的时候都会玩,是当时最流行的游戏。
到五代、十国、北宋初期,依然盛行,后来逐渐被废弃,不再流传。
正如欧阳修在《归田录·卷二》中所说:
“大年又取叶子彩名红鹤、皂鹤者,别演为鹤格”
杨大年曾根据
《红鹤》
、
《皂鹤》
和
《叶子彩》
改编成
《鹤格》
。
欧阳修也说自己小时候经常玩“叶子戏”,以至于“后失其本,今绝无知者”。
到了明朝,叶子戏的玩法也有了一些突破
。在过去的“叶子戏”发展过程中,
演变成了一种新的牌类游戏,也就是“马吊戏”。
马吊戏应当是叶子戏的一种
,有很多相似之处,其游戏形式也大致相同。在明代,
叶子戏和马吊戏同时盛行
,是许多后宫和宫女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
因此,在明朝,人们对“叶子戏”和“马吊戏”的喜爱,要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多,人们喜欢在牌坊里比试,一决高下,尽情地享受着这种娱乐。
人们最喜欢的两种纸牌游戏,一种是叶子戏,一种是马吊戏,这从一些关于牌类游戏的书中就能看出来的。如明朝
潘之恒《叶子谱》
、
冯梦龙《马吊牌经》
等,都对这两类纸牌游戏的流行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到了清朝,牌类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非常热闹。
清朝的牌戏有叶子戏、马吊戏、游湖戏、麻雀戏、混江戏等多种类型。
清朝宫廷里也有很多纸牌游戏,一直延续到今天。
故宫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清代宫廷纸牌,这些牌的做工非常精细,而且材质非常精细
,包括人物、花鸟、故事、小说、人物等。
清朝的皇后、宫女、太监都喜欢打牌,以打发时间。清朝盛行的是玩纸牌游戏,清朝宫廷里的纸牌游戏也超越了明朝。
不止是皇宫,就连文武百官也是如此。康熙年间,文人墨客们热衷于马吊戏。雍正年间,纸牌戏也十分流行。
清朝
昭裢
撰的
《啸亭杂录》
中记载,雍正年间,状元
王云锦
与友人在除夕之夜玩叶子戏,玩的兴高采烈,忘乎所以,以至于弄丢了一张牌,不管怎么找都找不到,无奈只能不了了之潦草收场。
翌日,王云锦上了朝堂,雍正问他:“昨天晚上玩的什么这么高兴?”王云锦如实回答,雍正哈哈大笑:“诚不欺我!不愧是状元!”说着,从袖子里掏出一张纸牌,正是王云锦昨夜丢失的。
清末统治中国达四十八年之久的
慈禧太后
也极好纸牌游戏。
据史书记载,
孝钦王后
曾将诸王福晋、格格博等人聚在一起打麻雀戏。
慈禧晚年的时候,她在宫中闲来无事,最大的乐趣就是玩儿麻雀戏,伺候慈禧太后的两个丫鬟,每天都要带着数千“现金”,陪太后打牌。
清宫中的《水浒》纸牌,每副都有一百二十张,上面写着万万贯、下面写着千万贯。
直到清末,西洋扑克传到了清廷,宫中字词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纸牌。
叶子戏的玩法
唐代流行的“叶子戏”,是由大量的纸片组合而成的一种游戏,起初被广泛地用于宴会中,是行酒令的一种。
就像现在我们在酒桌上打牌一样。一人一张,同时翻开,按照规则,谁输谁就喝酒。
茶余饭后,在休闲娱乐的圈子里,越来越受欢迎,大家都在玩。
《太平广记
》记载:
“唐李邰为贺州刺史,与妓人叶茂莲江行,因撰骰子选,谓之叶子。咸通以来,天下尚之。”
苏鹗
的
《杜阳杂编》
记载:
“韦氏诸家,好为叶子戏。”
叶子戏在唐朝很受欢迎,然而,关于唐代的
叶子格
,究竟是什么游戏,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五代、北宋前期,“叶子戏”在民间流传甚广。
宋朝马令编写的
《南唐书》
中有这样一段话:唐五代
李煜
的爱妾
周氏
发明了一套金叶,当时在南唐的朝堂上很受欢迎。周氏又编了一本
《偏金叶子格》
和一本
《击蒙小叶子格》
,主要是为了让大家熟悉这本书的玩法。
以天文历法为参照,牌分为四大类别,分别是“以象四时”,代表着一年的春夏秋冬。
明代时,“叶戏”的数量是40张,到了清朝,一副60张,四人共打。
按顺序抓牌,大可大可小,牌不出时为暗牌,正面朝下扣在桌上,防止别人偷看;打出的叶子就正面朝上仰放,然后从明牌中推演出尚未出的牌。
叶子戏制作简单,花样繁多,可繁可简,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特别是在闲散群众中更是如此。同时,叶子戏也衍生出许多种类型,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玩法。
明朝的叶子戏,虽然名字相同,但已经不是唐代、五代、北宋初期的叶子戏了。其中以马吊戏为最出名。“叶子之戏,始于万历之末,后变而为马吊。”
明朝
陆容
在
《寂园杂记·卷十四》
中写道:
“斗叶子之戏,吾昆城上自士夫,下至僮竖皆能之。予游昆庠八年,独不解此。人以拙嗤之。近得阅其形制,一钱至九钱各一叶,一百至九百各一叶,自万贯以上皆图人形……或谓赌博以胜人为强,故叶子所图,皆才力绝伦之人,非也。盖宋江等皆大盗,详见《宣和遗事》及《癸辛杂识》。作此者,盖以赌博如群盗劫夺之行,故以此警世。而人为利所迷,自不悟耳。记此,庶吾后之人知所以自重云。”
陆容详细记录了当时叶子戏的做法和叶数,称其为“马吊”。结合马吊的游戏形式,相继推出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书籍,教授马吊的技巧和方法,以指导人们提高牌技。
如
潘之恒
所著
《续叶子谱》
,
黎遂球
所著
《运掌经》
,
冯梦龙
所著
《牌经十三篇》
,更是因此而出版了各种马吊“秘籍”,为马吊牌所作的宣传,更是不遗余力。
潘之恒在《续叶子谱》上写了许多“斗天九品”之类的名目,根据附有的图谱,
“天九”与后世所说的“牌九”很像。
马吊作为“叶子戏”的一种,从明朝中期开始,逐渐成为大众的主要娱乐活动,到了明朝后期,更是风靡全国。
从明万历到明末清初,民间流行水浒题材的叶子戏,直到清朝《红楼梦》的出版发行,叶子戏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牌型,
人们利用《红楼梦》中的人物,对叶子戏进行了革新
,叫做
“红楼叶戏”
。
红楼叶戏制一共有42个制牌,每个制牌有两张,一共84张。
毫无疑问,只有对《红楼梦》有所了解的人,才能肆意玩耍红楼叶戏,这也就限制了红楼叶戏的娱乐范围,导致红楼叶戏大多流传于文人墨客和大家闺秀之间,民间百姓少有问津。
结语
总之,叶子戏在纸牌游戏中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是中国最早的一种扑克,它的花样繁多,在宫廷和民间都很受欢迎,在各个时代都是很受欢迎的一种游艺形式。
如今,叶子戏依然生机勃勃,广大乡村地区依然保留着“叶子戏”,很多老人都爱聚集在一块,兴致勃勃地打牌,自娱自乐。
[参考文献]
[1]陈红,赵辉云,李丹,高瑞,梅赛雅,张芯萌.叶子戏图案的应用方法[J].西部皮革.2022(09)
[2]方俊琦.“叶子戏”考辨——兼论“叶子戏”[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5(03)
[3]李鑫.内蒙古民间纸牌再生设计研究[D].内蒙古大学2020
[4]袁雯娟.安徽长牌的传承与保护研究[D].苏州大学2016